宽城背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5-12 14时58分浏览次数:

属地: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类别:民俗

宽城背杆90年代照片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儿,起源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当时宽城“老爷庙”庙会兴起,上世纪初期又有一山东小炉匠(锯锅锯碗小艺人)再度改良精进并传承,从此宽城背杆兼有口里口外民间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尤其以道具精良、讲究,手法制作细腻独到,为世人称奇叫绝。

宽城背杆分为单架、双架和三架,全出共有“麻姑献瑞”“铁弓缘”“花为媒”“算粮登殿”“回荆州”等十三出。表演时一名成年男子顶着1名或3-4名扭童,整架背杆高达3-4米,平均重量约26.5-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负重100余公斤,顶负三四名扭童。现今恢复杆架均为新兴轻质钛合金杆架, 上下杆绑缚要求极高,尽量避免摩、擦、挤、压,上下角以活动自如、安全可靠为前提。


宽城背杆取材于古典戏剧,是古典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结合,上下角都是传统的戏曲装束。配乐与其他各会不同,音乐曲牌常用的有《将军令》《小开门》等,根据场次及情节演奏。过去传统乐器以喇叭和唢呐为主,配有鼓包括皮鼓和低鼓、苏锣、哑钹子等,如今也融入了现在音乐元素,如《欢乐中国年》等。

宽城背杆场面宏大,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黄锣伞下红色竖幅上印十三架背杆表演名录。后跟随打叉、挑凳者若干人,后勤各尽其责,责任分明。如今,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独特的文化瑰宝相继走进北京、承德等地演出,每年春节,都为百姓奉献一道精彩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