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城板栗起源与演变历史
宽城板栗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3000多年。《吕氏春秋》有“国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的记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就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明确记载。《苏秦传》中有“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之说。西晋陆机为《诗经》作注也说:“栗,五方皆有,惟渔阳范阳生者甜美味长,地方不及也。” 以上记载中的“冀山”、“北”、“燕”之地,主要指现在宽城所在的燕山地区。以上这些记载证明了位于燕山山脉的宽城具有极为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是我国板栗栽培技术的重要起源地。板栗抗旱能力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又因其树木坚硬,被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在古代靠板栗足可保证百姓的富庶生活,板栗种植多寡曾经也是当时社会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元代建宽河驿后,就有商贩将宽城板栗运销唐山转天津出口。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途经宽河城,食板栗后赞曰:“天下美味也”。清代以后,种栗、食栗、用栗逐渐成为时尚。大户人家娶妻生子,都栽栗树以示纪念。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板栗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1977年宽城向日本出售板栗363280公斤。1979年,宽城县委第二次确定农业生产发展方针:以林果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8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宽城县题词“发展林果矿牧”。2003年,“宽城板栗”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2012年,宽城板栗种植面积为80万亩,栗树达2600万株。宽城板栗是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宽城板栗已远销日、美、加、韩、泰、德等14个国家和地区。
二、景观特征
1、板栗古树景观
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的板栗古树,全县百年以上的板栗古树达10万余株。这些板栗古树,无论是挺立的单株,还是集结成群的片林,都颇具观赏性。在碾子峪镇大屯乡的“中国板栗之王”,树干粗大,巨枝横展,庞大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巨伞,令人叹为观止。
板栗古树景观
进入结果期,一颗颗碧绿的刺球状硕果挂满枝头,青翠欲滴;成熟时,板栗布满细刺的外皮自然分裂开来,露出褐红色的籽实,像一颗颗红色的珍珠。宽城板栗外形美观,色泽鲜艳,底座小,果形端正均匀,内皮易剥,果仁呈米黄色,炒熟后仍呈米黄而不变色,秀色可餐。
板栗古树景观
2、山地板栗林景观
宽城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农民根据不同地段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不同植被的合理搭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森林景观(附图5)。山坡的上部和顶部土层较薄,养分含量低,水分条件差,营造以油松为主要建群种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或用材林;山坡的中下部土层较厚、肥沃,土壤水分条件好,栽植板栗;在山下的沟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深厚,水肥条件最好,种植玉米、大豆、谷子等粮食作物,或进行农作物与板栗间作。这样就构成了生态林、经济林及农田合理配置的稳定的景观系统,不但具有生态学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突出的美学效果,这是人类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
三、宽城板栗技术体系
1、农作技术体系
(1)栽植嫁接技术体系
①苗木选择
选苗时,应选择直径1厘米左右,主侧根系5条以上,根长20厘米左右,枝条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二年生以上健壮苗木。板栗苗木含水量低,移植时,要注意保湿,严防运输中苗木风干失水。
②栽植方式与密度
板栗栽植形式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等高形栽植等。栽植密度应依地力条件及品种特性而定,瘠薄山地、河滩沙地栽短枝形品种,45-66株/亩;土质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35-45株/亩。亦可采用2×3米和2×4米高密度栽植,以提高前期产量。利用轮替更新修剪法,控制树冠扩展速度,延长密植园的高产年限。随着郁闭程度的增加,有计划进行间伐。
③栽植时间
板栗栽植可分春栽、秋栽。秋栽的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春栽以清明前后(4月上旬)为宜。
④栽植方法
春季侧根插瓶栽植:4月上中旬,苗木定植时先将水瓶(易拉罐,废酒瓶均可)灌满水,将苗木一侧根(粗度0.3厘米左右)插入瓶内,把苗木及瓶一同埋入定植穴内,从2年生的瘪芽处定干,浇足水。水渗下后,将树盘修成直径1米、深10-15厘米的漏斗形状,然后覆盖地膜,防止水分蒸发。
秋季无水栽植:降雨前,按株距2.5-3米挖好约1平方米的定植穴,每穴施入秸秆或杂草10-20kg,表土在下底土在上,填至距地面15厘米,覆盖长、宽各1.2米的地膜,地膜上扎15-20个直径1-1.5毫米的小孔,以便雨水和地表径流蓄积到穴内。10月中下旬,把地膜揭掉,挖长、宽、深各40厘米的定植穴,将选好的苗木栽入穴内,踏实,并覆盖地膜。12月中旬,土壤结冻前,除去地膜,将树干弯倒,埋土防寒,埋土厚度20-30厘米。翌年春季扒开防寒土,扶直树干,从苗木60-70厘米处的瘪芽处定干,并将树盘修成深10-15厘米、面积约1平方米的漏斗状,并覆盖地膜。
粘土地的栽植:粘质土,应提前挖好定植穴,将土晾干,栽苗时用干土将根埋好(不要踏压)浇水,干土遇水后很快与根系紧密接触,第二天再补浇一遍。由于粘土保水性能好,栽植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
大苗移栽:起苗时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栽,晾晒时间不要过长。大苗定植后,枝干要进行重剪,一般情况下剪到主枝部位,树体较大,可剪到侧枝部位。剪枝的同时进行整形处理,切勿留枝过多,以免蒸发量大,影响成活率。栽后浇足水,第二天复水并覆盖地膜。一般情况下一个月浇1次水即可,避免频繁灌水,土壤温度过低,影响根系生长。
⑤嫁接方法
首先,在3月下旬前完成整形修剪。每株三个主枝剪成一条龙状,并从四分之三处短截,其它枝全剪掉。板栗嫁接前不要浇水,避免接伤口出现伤流。其次,于3月中下旬采集嫁接枝。接穗粗度0.6厘米以上,装塑料袋扎严,贮于地窖或山洞,封好窖口、洞口,地面用秸秆遮盖。接穗贮藏期越短,嫁接成活率越高。随后,插皮腹接。接口在主干20厘米处,接口以上剥光树皮,留50-60厘米做活支柱用。削面长5-7厘米,接穗长10-15厘米,有3-4个饱满芽,接穗嫁接部位在主干内侧(防止拉枝时劈裂)。撬开皮层,迅速插入接穗,一个接口插一枝接穗。将接口包扎严紧,防止板栗透翅蛾幼虫蛀食接口。嫁接后15天,接穗不萌发的要进行补接。嫁接成活后,每周除一次萌孽,同时把栗花、栗蓬全摘掉,集中营养供主枝生长。新梢长20厘米时将其绑缚在活支柱上,一年绑缚2-3次,保证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最后,定主枝、选侧枝,嫁接成活后,一株树留4-6个旺盛主枝,任其生长,其余较弱枝长到40-60厘米时摘心去叶促分枝;主枝生长量在1.5米以上;摘心侧枝平均抽生4个新枝。
(2)修剪技术体系
①冬季修剪
新嫁接一年生枝条生长旺盛,除了疏除极弱枝以集中营养外,主要是分散营养,多抽生结果枝。对外围结果母枝和层间结果枝组,进行轮替更新控冠修剪,使其保持良好的树形结构和较大的结果面积。
②春季修剪
发芽前对生长过长过旺的直立枝条进行拉枝,拉枝角度45°-50°,并在枝条两侧每隔25-30厘米饱满芽处交替刻芽,芽膨大后抹掉其它全部弱芽,使养份集中到饱满芽上,形成壮枝。拉枝刻芽后抽生的新枝,有69%可形成雌花,而且雄花量少。对衰弱树,在冬季修剪的基础上,芽膨大期抹掉母枝基部的弱芽,使营养再次集中,产量可提高20%。
③夏季修剪
6-7月份,清除内膛过多的娃枝和果枝基部的无效枝,同时对嫁接新梢进行摘心,促生分枝。提高幼树早期枝量。
④秋季修剪
对摘心后的新梢和短截后未停长的秋梢,8月上旬进行二次摘心,增加顶芽养份积累,促进翌年抽生果枝。
(3)施肥技术体系
①秋施基肥
栗果采收时,将树下枯枝落叶等有机物清理后,挖坑埋藏。栗果采收后,树体内养分亏乏,应施入人畜粪便和有机肥,以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有机质的分解。
②夏压绿肥
山地栗园有机肥运输困难,利用山上青棵或杂草压绿肥是一种就地取材的好方法,同时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片麻岩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能。
③追施膨果肥
7-8月份,板栗幼蓬生长迅速,需肥量较大,此时应追施有机肥,有利于蓬苞膨大,增加果粒重。
(4)采收技术体系
宽城板栗最早熟的品种在8月下旬成熟,最晚则要到10月中下旬,大部分品种在9月上中旬成熟。一株树上的蓬苞从第一个开裂到全树成熟需要7-10天。采收时一定要随熟随采。
①拾栗子
树上的栗蓬自然成熟开裂,坚果落地后捡拾。此方法收获的栗子发育充实,外形美观,有光泽,品质优良,耐贮耐运。必须每天进行捡拾,栗果长时间在地下裸露,会失水风干,影响产量和果品质量。
②打栗蓬
板栗开裂40%以上,用竹竿将栗蓬打落,捡起集中堆放在阴凉处,每堆20厘米喷洒少量清水,增加蓬堆内的湿度。蓬堆厚度不宜超过80厘米,5-7天蓬苞开裂后,将栗果捡出。
(5)储藏技术体系
①临时贮藏
临时贮藏(即发汗)是把从树下捡回和从蓬苞掰出的栗果贮藏在阴凉室内或者地窖中。铺10厘米的湿沙后,1层栗果1层湿沙堆藏,最上覆盖10厘米以上的沙层,堆高不超过1米。河沙湿度保持在40%左右(手握成团,手放散开)为宜,平时视沙的干燥度及时喷水保湿。河沙须洁净,先晒2-3天,加入0.1%托布津的溶液,栗堆积厚度约30-40厘米,每5-7天翻动检查一次,结合检查沙子湿度,捡出霉坏果,直至到板栗出售或冬藏。
②冬藏
选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深1米、宽0.6米的沟,长度视栗果多少而定。沟底铺放5厘米湿沙(湿沙含水量不超过7%,即半干沙),沙上放一层栗果,栗果厚度不超过5厘米,沙果比例为4:1,如此交替进行,直至距地面20厘米,填沙10厘米,最上部填土10厘米。土壤结冻前,在堆上覆土20-300厘米 ,防止栗果受冻。如果贮藏数量较多,沟内每隔1.5米 竖1把作物秸秆,以便透气。
2、水土资源管理技术体系
(1)修筑水平梯田
梯田具有条长、面宽、等高水平的特点,利于耕作和灌溉,还可以减轻暴雨时地表径流对坡地的冲刷。梯田分为石砌坎壁和土壁两种,当地农民在取石方便的石质山地采用石块坎壁,在取石困难的土质山地筑土壁。
(2)修筑环山等高撩壕
这种方法与修筑水平梯田法类似,但比梯田工程简易。为防止壕内雨水集中外溢,可在壕内设横向小拦水埂以缓和水势。板栗栽植在埂内厚土处,两壕间的坡面种植紫穗槐或生草护坡,既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也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修建谷坊
沟壑地及谷坊是山水集散地带,坡陡流急,冲刷严重,更需重视水土保持。因此,农民根据地形特点,先在沟谷内自上而下,按沟坡度的缓急程度,每隔5 -10米筑成石坝(谷坊),筑坝时先挖好坝槽深60厘米以上,槽底要充分夯实坝槽两端深入到两侧山坡的土层内。
(4)树坪、鱼鳞坑法
坡度在25°以上的零散地块,因地制宜修筑树坪。在较薄的荒山陡坡,采用挖鱼鳞坑法。挖鱼鳞坑应“水平”定坑,等高排列,坑距4-5米,上下坑错落有序,整个坡面构成鱼鳞状,在雨季以便层层截流,分散地面的径流,一般在栽树的上一年雨季挖坑,并结合土壤改良,填土应稍低于地面,以利蓄水。
3、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板栗病虫害种类较多,在我国危害板栗的害虫有8个目、34个科近150种。其中严重影响板栗产量和果品质量的病虫害10多种。当地农民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病虫害暴发时间,总结出一整套的物理防虫和生物防虫技术。
①物理防虫
冬季或早春刮树皮,集中烧焚,消灭越冬卵及各种病菌,然后用黄泥敷到创口表面,用塑料膜包扎,防止害虫爬到树枝叶部位;在栗园内设置黑光灯和性引诱剂,诱杀桃蛀螟成虫;施用高温堆沤或高温灭菌的有机肥,可有效降低金龟子幼虫的虫口密度;剪除被害栗苞,集中烧毁;剪除弱枝,集中焚烧;树干涂粘合剂,成虫上树危害之前,在树干周围涂4-6厘米粘合剂,阻止成虫上树危害。
②生物防虫
保护天敌,利用捕食螨、黑蓟马等天敌控制红蜘蛛;5月上中旬在栗园周围和稀植栗树下种植向日葵(油葵6月上中旬)或玉米等桃蛀螟的喜食植物,引诱它们来进行取食和产卵,然后将葵秸、葵盘及时采收烧毁,消灭害虫;在新植栗园或新嫁板栗园种植菠菜或草木樨,将害虫幼虫引诱到菠菜或草木樨上,消灭掉。
四、文化特征
饮食文化:宽城具有悠久的栽培板栗和食用板栗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板栗饮食文化。板栗可生吃、熟吃,可做窝头、粥、馅,既能当作粮食,又可作果品。在当地,端午节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的夜年饭,栗子都是必不可少之物。番薯栗子、栗子炖干柴鸡、玉枣大米粥、栗子烧白菜和栗子糕是当地餐桌上的著名佳肴,最为著名的当为“糖炒栗子”。“糖炒栗子”被古人称为“灌糖香”。有诗云:“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糖香”。当地人总结的糖炒栗子的要诀还有8个字:“和以濡糖、借以粗砂”,这样才能达到“中实充满,壳极柔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的理想效果。清代人郭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说:“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炳铁勺频搅之,令匀偏”,把炒栗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动、形象。据《辽史》记载,早于辽代王室(公元916年至1125年)便有专门的栗园和专人烹制糖炒栗子。
宽城板栗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铁、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宽城板栗有健脾胃、益气、补肾、壮腰、强筋、止血和消肿强心的功用,适合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外伤后引起的骨折、瘀血肿痛和筋骨疼痛等症。食生栗子治腹胀,食熟栗子治腹泻是人们最常用的土药方。
历史传说:宽城流传着很多与板栗有关的历史传闻和轶事。南宋朝庭偏安临安后,绍兴年间,陈福公及钱恺出使“金国”,走到燕山(即现在的宽城一带),忽然,有两个人各拿着十包糖炒栗子献给两位使节,自称“李和之子”,然后挥泪而别(陆放翁《老学庵笔记》)。这个掌故一方面说明“李和炒栗”早已名满天下,差不多是“家国”的代名词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地百姓的爱国情怀,以栗暗示两位使节应不辱使命。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途经宽河城,正值板栗成熟,食后赞曰:“天下美味也”。清代乾隆皇帝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此处的板栗即为宽城板栗。此后,朝廷先后在宽城设立黄庄30多个,向内务府供应粮油及特产,其中最受皇帝和太后们喜爱的就是宽城板栗。相传,慈禧太后理政无方,养生有术。她最爱吃栗子,她曾命御膳房用上等栗果,精研细磨,佐以冰糖等,加工蒸成栗面小窝窝头,每顿必食。传,此为慈禧养生秘诀之一。
民俗礼仪:由于在汉语中,栗与“立”、“利”同音,因此在当地,人们将栗子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可喻示吉利、立子、立志、获利、官吏、胜利。当地人在拜师、求学、升迁、开业、嫁娶和庆寿等重要时刻,人们都以栗子相赠,以祝其大吉大利。清代以后,种栗、食栗、用栗已成为时尚。大户人家娶妻生子,都要栽栗树以示纪念。男女婚配洞房,炕上的四角都要摆上栗子,以示吉祥,并祝愿早早生子。人们在供奉祖先、祭奠先人时,也都把栗子作为首选之物。这些传统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尽管人们都知道栗子是爷爷种孙子吃,但宽城人却把它当吉祥之物,一代接一代地发展至今。另外,在当地人们认为板栗花点燃后能驱蚊祛瘟,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储起来,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
文学艺术:古人关于板栗的文学创作非常多。如宋代散文家苏辙有“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的诗句,诗中对栗子的食疗功效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作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啖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非常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能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另有赞咏糖炒栗子的诗句流传甚广: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素酒尝;寒火三更灯半夜,门前高喊灌香糖。
当代著名女作家舒婷也曾这样描写糖炒板栗:“锅里的石子焦油乌亮,锅前嵌一块滑溜灿黄的铜板,买时现从热锅里掏,搁一个铜板上,小铲子一压,栗子就张开小口,手势之熟练,节奏极强的脆响,给期待的心情推波助澜。忽然锅里爆开一个大栗子,大家猛地一惊又哈哈大笑,犹如结了一个灯花那样喜气洋洋。”
五、宽城板栗独特性
1、种质资源
宽城种植的板栗品种约有40余种,其中大板红、“燕金”、“燕宽”、熊84、熊330、大屯等6个主要种植品种为本土种。此外,当地还先后引进县外板栗优良品种39种,如 “燕山早丰”、“燕红”、“燕丰”等。
得益于宽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宽城板栗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宽城铁矿资源丰富,板栗的分布与铁矿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合,含铁丰富的土壤非常适合于板栗的生长;另外,从地理条件来看,宽城地处长城以北、燕山东段的深山区,与其他的板栗产地相比,气候更为寒凉,昼夜温差也更大,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宽城板栗不仅具有个头均匀、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果皮易剥、果肉金黄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品质。宽城板栗生果断面平滑,入口香甜清脆,炒熟后,剥开种皮时,涩皮随即脱落,果肉香甜可口,味道圆醇,被称之为香甜美味栗、板栗中的极品,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宽城板栗糯、软、甜、香”。
2、悠久的栽植历史
板栗栽植在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已有3000年。《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就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明确记载,《苏秦传》中有“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之说,其中所记载的“北”、“燕”之地,主要指现在的宽城一带,说明宽城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靠板栗足可保证百姓的富庶生活。目前,全县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达到10万余株,现存最老的板栗树栽植时间为1303年,树龄达到711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专家誉为“中国板栗之王”。板栗栽植已经融入到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栗文化。
3、独特的景观
宽城板栗栽培历史悠久,现存有大量的板栗古树,全县百年以上的板栗古树达10万余株。这些板栗古树或单株挺立,或集结成片,颇具观赏性,成为宽城县随处可见的独特景观。一株株板栗古树,树干粗大,巨枝横展,庞大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巨伞,令人惊叹。生长季节,一颗颗碧绿的刺球状硕果挂满枝头,青翠欲滴;成熟时,板栗外皮自然分裂开来,露出褐红色的籽实,像一颗颗红色的珍珠。另外,宽城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勤劳智慧的宽城人民根据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将板栗林与其他各种植被类型,如油松林、农田等进行合理搭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各种板栗林为主的山地景观,不但具有生态学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突出的美学效果,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
板栗与谷子间作 板栗与大葱间作
板栗玉米间作 板栗与萝卜间作
板栗林下养鸡 梯田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
六、文化传承
板栗栽培系统与当地居民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与板栗相关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历史记忆等文化特质及文化体系渗透到当地传统生产、知识、节庆、人生礼仪等重大个人、社会的文化行为中。
1、精神
据考证,宽城板栗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现存最老的板栗树树龄达到711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专家誉为“中国板栗之王”(图11)。古老的板栗树见证着祖辈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承载着宽城人民对其深深的依赖之情,板栗作为当地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养育着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宽城人民。古老的板栗树是宽城的灵魂,不仅让民众感受到板栗栽培的悠久历史,更增添了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耀感,使其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古老的板栗树也是宽城人民勤劳、朴实精神的象征。
宽城县碾子峪镇大屯村的板栗古树
2、生活
宽城人的生活与板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到宽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板栗作为当地的重要食物来源。板栗果实果可当作粮食,又可做果品,并可入药。在日常生活中,端午节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的午夜年饭,栗子都是必不可少之物。食生栗子治腹胀,食熟栗子治腹泻是人们最常用的土药方。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储起来,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所以人们栽栗子、吃栗子、用栗子已成为传统和习惯。
板栗还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可喻示吉利、立子、立志、获利、官吏、胜利。在拜师、求学、升迁、商号开业,嫁娶庆寿等重要时刻,人们都以栗子相赠,以祝其大吉大利。男女婚配洞房,炕上的四角都要摆上栗子,老人们还会把大枣、板栗缝入新娘的被角,以“枣栗子”谐音“早立子”,以示吉利,并祝愿早早生子。同时,供奉祖先、祭奠先人,也都把栗子作为首选之物。这种传统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尽管人们都知道栗子是爷爷种孙子吃,但宽城人却把它当铁杆庄稼去种,一代接一代的发展到现在。
3、文学艺术
古人关于板栗的文学创作非常多。如宋代散文家苏辙有“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的诗句,诗中对栗子的食疗功效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作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啖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非常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能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有佚名诗《板栗》生动描写了作者与客人共同品尝板栗的场景,流传甚广:“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夜,门前高喊灌香糖。”当代著名女作家舒婷也曾这样描写糖炒板栗:“锅里的石子焦油乌亮,锅前嵌一块滑溜灿黄的铜板,买时现从热锅里掏,搁一个铜板上,小铲子一压,栗子就张开小口,手势之熟练,节奏极强的脆响,给期待的心情推波助澜。忽然锅里爆开一个大栗子,大家猛地一惊又哈哈大笑,犹如结了一个灯花那样喜气洋洋。”
4、和谐社会建设
板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进一步加速板栗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板栗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当地的板栗加工企业为龙头,成立了板栗合作总社,下设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板栗合作分社,由公司制定统一的管理技术规范指导板栗的生产。这种发展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板栗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和谐。
七、板栗申遗宣传片
八、获奖及认证资料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证